服务案例

李添荣野球赛受伤敲响警钟:CBA 球员外赛报备制度亟待完善

2025-08-07

近日,CBA 上海男篮球员李添荣在参加品牌方组织的野球活动时意外受伤,这一事件再次将职业球员参加非职业赛事的风险与联赛管理机制推至舆论前台。据现场视频显示,李添荣在抢篮板时遭对手恶意撞击并拉拽,导致手部受伤。尽管目前伤情被判定为 “问题不大”,但事件背后折射出的球员外赛管理漏洞,却引发了对 CBA 现有报备制度的深刻反思。

一、事件回放:野球场的职业代价

此次受伤发生在 8 月 4 日 AJ 品牌 “下站东单” 的活动中。李添荣在篮下拼抢时,对手球员张景力不仅侵入其圆柱体进行身体对抗,还在落地瞬间故意拉拽,导致其失去平衡摔倒。这一动作在 CBA 联赛中属于典型的违体犯规,但野球场缺乏专业裁判的即时干预,最终造成李添荣手部受伤。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 CBA 球员首次在野球赛中遭遇意外 —— 辽宁退役球员丛明晨此前在野球赛中跟腱断裂,直接断送了复出希望,而广东球员曾繁日、郭艾伦也曾因野球受伤导致赛季报销或康复延期。

野球赛的特殊性加剧了风险:其对抗强度虽不及职业联赛,但动作规范性和安全保障普遍不足。球员为追求表现或商业效果,往往被迫参与此类活动,而赛事方又缺乏对职业球员的特殊保护机制。李添荣此次受伤虽未造成严重后果,却再次暴露了职业球员在非职业赛场的脆弱性。

二、制度困境:报备条款的执行盲区

CBA 对球员参加外赛的管理并非无章可循。根据 2025 年 4 月联赛官方重申的规定,注册国内球员未经俱乐部和 CBA 公司书面同意,不得私自参与其他商业赛事。这一规定在球员聘用合同及《联赛管理规定》中均有明确条款,违规者可能面临罚款、停赛等处罚。然而,制度执行中存在多重漏洞:

  1. 商业活动的模糊界定

目前规定主要针对 “联赛性质” 的赛事,但品牌活动、娱乐赛等非联赛性质的商业活动是否需报备,缺乏清晰界定。李添荣此次参赛属于品牌代言活动的一部分,理论上需经俱乐部同意,但其所属的上海久事俱乐部此前是否知情并批准,尚未有官方说明。

处罚机制的威慑不足:

过往案例显示,CBA 对违规球员的处罚力度有限。例如高尚因未报备参加综艺节目被罚款 5 万元,王少杰因违反防疫规定被停赛 2 场,与球员因伤可能损失的薪资和商业价值相比,违规成本明显偏低。此外,俱乐部若默许球员参赛,联赛方缺乏对俱乐部的连带追责机制。

球员权leyu.com.乐鱼官方益与商业利益的博弈:

球员参与外赛往往涉及商业代言、个人品牌推广等利益诉求。例如李添荣此次活动与其 AJ 代言直接相关,俱乐部可能因商业合作压力选择默许。这种利益捆绑使得报备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常被架空,形成 “俱乐部知情不报、联赛方监管滞后” 的灰色地带。

三、国际镜鉴:职业联赛的管理范式

对比国际主流联赛,CBA 的外赛管理制度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1. NBA 的严格管控

NBA 规定球员参加非职业赛事需提前向联盟报备,且禁止参与可能增加受伤风险的高对抗活动。2023 年哈登因缺席全美直播比赛被联盟调查,凸显其对球员活动的精细化管理。此外,NBA 通过保险机制覆盖球员外赛风险,降低俱乐部和球员的损失。

欧洲联赛的分类管理:

西班牙 ACB 联赛将球员外赛分为 “官方许可” 和 “非许可” 两类。前者需提交详细的比赛性质、对手水平、保险方案等材料,后者则严格禁止。这种分类管理既保障了球员的商业权益,又通过风险评估降低了意外概率。

李添荣野球赛受伤敲响警钟:CBA 球员外赛报备制度亟待完善

日本 B 联赛的数字化监管:

日本 B 联赛要求所有球员外赛活动通过联盟数据库实时登记,包括比赛时间、地点、对手信息等,违规行为将触发自动预警系统。这种技术化手段有效解决了传统报备流程的滞后性问题。

四、破局路径:构建风险共担机制

要破解当前困局,需从制度设计、执行力度和权益保障三方面入手:

  1. 细化规则边界
  • 明确将品牌活动、娱乐赛等纳入报备范围,要求赛事方提交详细的安全预案和保险证明。
  • 建立 “分级审批” 制度:对低风险的公益性活动简化流程,对高对抗性商业赛事实施严格审核。

强化违规成本:

  • 参照 NBA 的处罚标准,将罚款金额与球员薪资挂钩(如违规收入的 2-5 倍),并对默许违规的俱乐部处以扣除联赛积分等重罚。
  • 引入 “球员健康信用体系”,将外赛违规记录与合同续约、商业代言资格绑定。

完善保障体系:

  • 建立联赛统一的外赛保险基金,覆盖球员在非职业赛事中的伤病风险。
  • 推动球员、俱乐部、赛事方签订三方协议,明确责任划分和赔偿标准。例如野球赛中若发生恶意犯规,赛事方需承担连带责任。

五、深层反思:职业体育的价值平衡

李添荣事件本质上是职业体育商业属性与球员安全的冲突体现。在联赛商业化进程中,球员的个人品牌价值日益凸显,但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更需制度守护。CBA 需在以下层面达成共识:

  • 球员是核心资产:任何商业活动都应以不损害球员健康为前提。俱乐部和联赛方需摒弃 “重商业轻保护” 的短视思维,将球员健康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 监管需与时俱进:随着野球赛、娱乐赛等新兴赛事形态的兴起,联赛管理规则需动态调整。可借鉴日本 B 联赛的数据库登记制度,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对外赛活动的实时监控。
  • 球员教育不可或缺:通过定期培训强化球员的风险意识,引导其理性评估外赛收益与潜在代价。例如上海队可结合李添荣事件,开展专项警示教育,避免类似事件重演。

结语

李添荣的这次受伤或许只是一次 “小插曲”,但它为 CBA 敲响了警钟:职业球员的健康不应成为商业活动的牺牲品。完善外赛报备制度,不仅是对球员权益的保护,更是联赛职业化进程的必经之路。唯有通过制度创新、严格执法和多方协作,才能在商业价值与职业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让中国篮球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